顾工(1928-),原名顾菊楼,
上海人。1945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。1946年北上,经历过孟良崮战役和莱芜战役、淮海战役,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人物生平
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、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。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、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、《解放军报》记者、总后勤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员。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,著有长篇小说《红军的后代》《疯人院》等,诗集《喜马拉雅山下》《成熟的季节》《军歌礼炮和长虹》等,小说集《情如山水》《顾工侦破小说选》《那年我八岁》《列车长》等,话剧剧本《捕匪记》《第二次攻击》《什么最危险》《森林中的火光》,长篇纪实文学《年轻时,我热恋》,童话《幸运儿和倒霉蛋》,电视连续剧剧本《根在淮水》,电影文学剧本《冰山雪莲》,诗歌《我站在铁索桥上》等。顾工还是著名诗人顾城的父亲,父子二人同为著名诗人,被传为诗坛佳话。
顾工出生时时值楼中上下数十盆菊花盛开,得名顾菊楼。5岁时随父亲举家迁居至北京,读书至高中,15岁时举家归复上海,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地下党剧社文艺活动。16岁离开上海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前夕,顾工和父亲打开棋盘,猛烈厮杀。当时,顾工心中暗下赌注:如果能获全胜,来日必能凯旋。果然顾工胜了父亲18子。5年后,顾工随百万雄师过长江,穿一套土布军装,叩响上海家门。老父亲开门后老泪纵横大为惊喜。为了庆祝胜利,庆祝团圆,就以棋代酒,摆开棋局,重新开战。顾工于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,写有秧歌剧《李子刚》、讽刺剧《发洋财》等。尤其是顾工17岁时创作的讽刺剧《发洋财》受到了陈毅军长的高度赞扬,陈毅军长说,写《发洋财》的这名同志,上海的年轻人,只有17岁,离开上海,离开妈妈,偷越敌伪封锁线,这就是很大的勇敢,敢来前线,就是更大的勇敢,对这些热血青年,我们只有鼓掌欢迎。
1949年顾工随军入川,曾参与剿匪战斗。1950年秋,邓小平同志指示西南军区要写一部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话剧,并尽快在军内外上演。年仅22岁,名不见经传的顾工与其他几位师、团级的文艺创作者组成创作小组,时为连级十部的顾工负责撰写敌军方面的戏剧情节,剧本完成后定名为《第二次攻击》,并由严寄洲导演解放军场次,顾工导演敌军场次。严寄洲是位真正的导演。若干年后,他调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,成为解放军第一位执导军事题材故事片的导演,先后导演了《英雄虎胆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。有人把他称为“中国的罗姆”,有的报刊把他评为“中国十大优秀导演”之一。而顾工只有20出头,但却十分自信。他说,别看我只写诗、写剧本,我自信我是个“天才的演员”。当年要是不去参加新四军,留在上海拍电影,我相信自己早已是位红得发紫的电影明星。他更相信自己是个“天才的导演”。《第二次攻击》在昆明公演后,轰动了整个昆明。不久,又由战斗文工团排演,在重庆演出,反响强烈。
顾工于1955年调到北京,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,1958年到《解放军报》任编辑、记者。在此期间他写了反映边疆建设以及部队战士、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诗,如《喜马拉雅山下》《这是成熟的季节啊》等。在顾工看来诗歌是革命前行的力量,是革命的匕首。顾工曾说:“在我当年行军、打仗的时候,唱出的诗句,都是明朗而高亢,像出膛的子弹,像灼烫的弹壳。”可见他的诗追求的就是一旦“子弹”喷射而出,就要有物质回响,横扫丑恶、张扬正义,成为排山倒海、一呼百应的物质力量,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,化为不朽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因为不肯违心地“揭发”和在“运动”中使用武力威胁同事们,顾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被打成所谓的“中国的叶莆图申科”、“中国文艺界修正主义的急先锋”,被勒令“下放改造”。下放农村后,顾工甘当逍遥派,带领全家在渤海荒滩的农场劳动。在下放的过程中,顾工被分配去养猪。在流放生涯中,顾工带着儿子顾城一起喂猪,这成了父子俩日常生活中的最大乐趣。在下放过程中,顾工写了反映50年代解放军进藏筑路与藏胞共建祖国、保卫边疆的长篇小说《红军的后代》,再现了高原的壮丽风光,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,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追求。
1974年,顾工回到总后勤部宣传部从事专业创作,接连创作了《火的喷泉》《排戏》(剧本)、《大海的子孙》(散文集)、《征战集》(诗集)等文艺作品。 改革开放后,顾工的儿子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誉满天下,因为父子俩都是诗人,也常常被邀请去一起讲课。有一次,父子俩同时应邀去周口店为文学爱好者讲课。顾工讲到了过去:战争、行军、烽火、枪声,布满尸体的山谷和哭泣的孩子;顾城也讲了过去的事情,他讲的却是“文化大革命”,那寂寞而危险的岁月,那孤寂而漫长的流放生涯,还有他所爱的鸟,他所梦想的人,童话世界和昆虫的故事…… 在家里,父子俩也常常发生争论和探讨。而且,经常有一些与顾城同龄的年轻人,带着理解,有时也带着迷惑,与顾城热烈、兴奋地讨论他的朦胧诗。作为诗人的顾工创作模式也逐步发生了变化,当他顺着年轻诗人的思维、观察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去读他们的诗时,他已经能读懂、甚至还常常能激起他新的创作灵感。随后顾工接连创作了《战神和爱神》(诗体小说)、《霸王龙的末日》(中篇小说)、《那年,我8岁》(长篇小说)、《情如山水》(中篇小说集)、《爱情交响诗》(诗集)等作品,为繁荣诗歌事业做出了贡献。
作为诗人,顾工可以被称为20世纪50-70年代最“标准”的诗人。他的诗,鲜明而规范地体现着那个年代新中国诗歌的总体特征,与当时诗歌主流同质同构,具有代表意义。